近年来,特别是网贷监管细则正式落地之后,消费金融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中的香饽饽,这个有着近10万亿元市场规模的“蓝海”,正吸引各路资本加速入场,成为中国众多金融企业竞相追逐的下一个风口。2017年,消费金融将如何再度出发,平台资质如何衡量?风控机制如何构建?金融科技如何应用?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马上金融CEO赵国庆先生,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破译2017消费金融发展的三个关键点。
厚植土壤系统建设是先导
众所周知,群雄逐鹿的消费金融市场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消费金融机构,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持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及依托于电商平台、网贷平台的消费金融公司。
马上消费金融是注册资本金第三大公司,第一个会计年度实现盈利,在赵国庆看来,首先得益于系统建设的厚植先发优势。“拿牌照、找团队、组建股东结构等这些看起来繁冗的系统工作必须做好,因为金融创业,前期厚重后面才能快速发展。”
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夯实的系统建设是先导条件,也是企业成长壮大的沃土。对于马上金融来说,面对非常严格的准入门槛,创立之初赵国庆首先做的是开足马力拿牌照,并成功在直辖市重庆拿到了宝贵的一枚牌照,迅速开创了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成为国内第一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
对于跨界创业的赵国庆来说,在没声誉、没品牌、没公司的多无状态下,从零到一的突破还有组建团队和股东架构。“公司是否能成,取决于治理结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的搭建,一定要体现创始团队的意志和决策能力。”这是从京东出来后赵总创业之初的坚持。
而目前回顾创业时的设想规划与实际发展路径,赵国庆认为,基本与最初的战略规划吻合。将公司定位于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坚持以技术力量为核心、在系统建设上高举高打、不遗余力,这样的精神和实践一直引领着公司的发展。而截至目前公司的发展成果,从数字上来看 甚至好于预期。作为一个金融属性更强的创业公司,马上消费金融第一个会计年度盈利约700万,月放款已超过30亿,已经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答卷。而赵国庆更是首先把这个成果归因于对于基础建设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占公司人数最多的技术团队及其产出的技术成果。公司纯技术人员已有500余人,运维系统、运营系统、交易系统、贷后管理系统都逐一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并经受住大规模资金交易的考验。
守护命门风控能力仍是核心
作为整条业务链的核心命门,严格缜密的风控流程始终是竞争的核心。作为一家持牌金融机构,马上金融始终重视风控,对风控的尺度有着独到的理解,且追求的是团体指标而不是单一冠军。
“风控,做金融经营的是风险,对风控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我认为这对,其实也不对。打个比方,在高速公路上开60公里每小时,我觉得我这是属于违法,或者浪费资源。但是我要在乡村小道上开到120公里,这也是有问题的。所以说我们追求的是用户数、销售额、风控表现,拨备水平和盈利的综合平衡,整体一揽子指标,而不是某个单一指标。”赵总道出了对风控尺度的把握。
拿捏风控尺度,还得靠数据决策,只有完善的数据决策体系才能够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进行合理授信,并追踪其还款行为,形成良性闭环进而做好用户周期管理。
“我们公司目前是五三二的结构,50%完全是大数据决策,几秒钟发生贷款,30%我们也会介入人工,还有20%是靠制度和流程来做,做到因人而异。”赵总谈到数据决策时表示。
据介绍,通过数据决策,马上金融实现了动态的申请表单。如申请一个小额贷款,信用好的人,填一个手机号码钱即可到账,还可提供不同额度的授信套餐。反之信用很差的人,就需要填写复杂的表单再进入,继而完成动态授信的过程。
剑指未来金融科技将起决定作用
无论是创立之初的先发优势还是激战正酣的风控之战,平台间的流量之争依旧上演。但放眼未来,科技驱动是大势,从去年开始走红的金融科技更是不可小觑,或将成为决胜公司未来命运的关键一役。
继“人工智能”去年首次出现在“十三五”规划草案后,今年更是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正逐步形成。在实践领域,人工智能席卷各大行业,消费金融也顺势进入了以大数据、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智能金融科技新阶段。
“消费金融要借网升级,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应用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一定要舍得对技术和系统的投入,抢占未来发展新高地。”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科技,赵总显然格外重视。
目前马上消费金融在运用传统客户身份识别手段的同时,已增加活体识别、人脸比对等智能技术手段,将大数据模型融入到对客户精准度的识别中。基于大数据模型的自动化审批,不断优化信审流程、提升业务量,真正的实现数据和技术驱动的信贷决策。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的风口浪尖,惟顺势者进,惟创新者强,惟顺势创新者胜。在消费金融发展的关键之年,厚植体系建设、深耕风控技术、加速金融科技应用,三大着力点将助力消费金融走的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