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截至2023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占全国人口的15.4%,相比2020年增长6.1%,从增速看,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工作。“十四五”规划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养老金融是首次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
养老金融是服务养老一切金融活动的总和。科技赋能养老金融,不仅有助于养老金融不断扩展服务边界,成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养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助力持续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
科技赋能养老金融的三大发展路径
伴随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应用,推动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向数智化方向加速演进,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金融体系,赋能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发展路径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支撑养老金融产品创新。立足产品端,依托突破性创新技术,靶向发力,布局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产品矩阵。一方面,数字化养老金融产品可基于智能交互型金融工具、保障融资型产品设计等满足养老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更加安全和便捷。另一方面,科技赋能适老化金融产品,能够增强老年人快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实现金融自立,提升社会参与度和自信心。
二是科技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质效。立足服务端,以“智能+”改善全链条养老金融服务流程,提升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客户体验,让养老客户群体感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和尊重。比如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拓展7×24小时咨询服务、动态监测、紧急呼叫和情感陪护,持续反哺、优化和迭代,进而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效率,增进养老客户群体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科技扩大养老金融触达范围。在前沿技术持续赋能下,一方面,养老金融机构依托线上获客模式,通过多元化智能终端,能够实现跨地域触达,扩大客户覆盖范围;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生成和高频次输出金融素养通识课程,养老客户群体得以逐步扩大,并提升认知度和接受度。与此同时,伴随养老金融需求规模的扩张,应用场景建设也将不断完善,“数字鸿沟”有望缩小,养老金融更具普惠性和可得性。
关于以科技赋能养老金融的进一步思考
第一,以科技赋能养老金融,既要在政策支持上有力度,也要在执行举措上有温度。加大养老金融相关财政投入,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新建养老服务设施搭载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推广使用智能化人工替代设备。打造银政风险信息共享数据平台,征信部门可以酌情降低无风险老年群体的征信数据获取成本,进而降低养老金融产品利率,同时建立养老金融机构白名单,以提升普惠型金融企业信用水平。
第二,以科技赋能养老金融,需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提升专职人员素质能力。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顶尖人才举荐机制,以更大力度面向海内外引进养老金融高层次人才。支持金融机构加快培育或引进深耕科技与养老金融的复合型管理或专职人才。完善复合型人才储备制度,加强人才梯度培养,健全导师制、学徒制,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
第三,以科技赋能养老金融,应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推动数据共享与科技共创。集聚养老金融机构,共同搭建金融生态圈,不断拓展科技赋能边界,催生新模式新动能。搭建开放互信的数据流通机制与共享平台,持续提升养老金融产品能力和服务质效。做好宣传普及和风险防控,形成提升社会福祉,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作出贡献。
当前,马上消费以科技驱动,通过自然语言沟通和情感性陪护,能够准确理解老年客户需求,实现产品与服务的精准推荐,为老年客户完成业务流程提供即时性帮助。未来,马上消费还将凭借接入“天镜”大模型的养老机器人,进一步实现金融服务与产品的适老化改造,助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作者孙磊,系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