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蒋宁,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官,2022年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2十大重庆科技创新年度人物。自2016年从上海来到重庆,加入马上消费以来以来,他带领公司研发团队,让马上消费拥有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利超1500项,在重庆金融领域排名第一,助推马上消费成功跻身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国家队”。

不久前,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 “2023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榜单,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成功上榜,排名第36位,成为重庆唯一上榜企业。
至此,自2021年以来,马上消费已连续3年入围该榜单,且排名连年上升。其中,今年比2022年提升了21个名次。
成立仅8年多的马上消费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其科技创新“领头人”——马上消费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官蒋宁功不可没。
他带领马上消费2200多人的研发团队,创下了消费金融行业发明专利数的“全国第一”,掌握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诸多核心技术,以数字金融赋能公司业务发展,助推公司快速成长为头部消费金融机构、重庆本土大型互联网企业。
马上消费为何要不遗余力地推进科技创新?又是如何以数字金融赋能金融业务发展的?数字金融当前发展的热点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023年12月12日,重庆日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蒋宁进行了专访。
消费金融离不开科技创新
重庆日报:近年来,在数字化浪潮下,消费金融公司比传统金融机构更热衷于推进科技创新,以数字金融赋能业务发展。从您个人的理解来看,这是为什么呢?
蒋宁:消费金融是零售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零售金融存在运营效率、产品体验、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如何通过科技的能力,提升金融的普惠性和可得性一直成为数字金融建设最重要的目标。
这种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要想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依靠数字化技术。一方面,随着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推进,智能手机已在我国实现广泛普及,手机银行等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可以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随手可得。
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服务的风控成本较高,传统金融产品难以满足老百姓碎片化、及时需要的金融需求。而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获客成本,做好风险防控,深挖传统金融机构能力不及、覆盖不到的普惠市场,深化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进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覆盖面。
重庆日报:消费金融离不开科技创新,那么,您为马上消费开展技术研发确立的思路是什么?
蒋宁:我们一直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研发。 我们希望,通过数字金融构建一个崭新的零售金融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覆盖二、三线新市民,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画像,从而形成数字决策能力,有效地解决风控成本高和可得性的问题。
因此,一直以来,马上消费坚持先了解客户核心诉求,从“需求端”出发打造产品。然后,从研发的合理性、应用的便捷度等调配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最终带来有价值的产品。
重庆日报: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数字金融并非易事。作为公司技术研发团队领头人,您觉得要做好这件事需要什么样的科研精神?
蒋宁: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也会面临各种挑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从不轻言放弃。同时,还要有追求极致、追求卓越的干劲。
因此,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脚踏实地进行技术研发,敢拼、能拼、爱拼,力争把每一项新技术研发都做到最好。
通过研发团队努力,目前,马上消费已拥有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利超1500项,在重庆金融领域排名第一。近3年,马上消费还有超20个科技项目获得科技、知识产权等部门及行业协会的认可支持,并连续2年入围国家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连续两届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揭榜单位,成功跻身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国家队”。
大模型将为金融服务带来很多可能性
重庆日报:当前,数字金融领域的技术热点是什么?未来,数字金融技术的发展趋势预计是什么?
蒋宁:从我个人认识来看,在金融行业,数据仍然作为工具在使用,还未在金融机构的决策方面发挥作用。当前,伴随着深度学习、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据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提升生产力的要素,如何针对大规模数据要素进行快速加工、分析,应用,将其变成数字资产和服务,为业务决策提供支持,是数字金融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另外,新型大模型技术将为金融运行、服务带来很多可能性,当前,这方面的研究也已成为数字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
这两个热点,也很有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数字金融的发展趋势。
重庆日报:就大模型而言,它会给金融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蒋宁:大模型会在产品和服务个性化、价值链效率、决策科学性方面,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它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金融投资者、消费者的变化趋势,为开展相关金融业务提供参考。
尽管如此,目前金融行业要开发、应用大模型新技术,还面临着安全、合规、算法和生态四个方面的挑战。要让大模型执行金融任务,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线持续学习,让模型实现实时推理预测,能基于用户行为做出快速的、最佳的个性化判断;二是要构建组合式AI平台,让大模型和传统的数千个普通模型有效组合,达成合作;三是满足安全合规这个最根本的要求,用对抗学习来解决模型的鲁棒性问题,以保证金融100%的安全、合规。
重庆日报:在大模型方面,您带领马上消费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蒋宁:我们基于过去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沉淀,从算法、数据、算力等维度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开发出了全国首个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并于2023年8月正式发布。
依托“天镜”大模型,马上消费每天能基于用户1000万个行为做出个性化的营销和风险判断,每天可做上亿次模型计算,每秒可以处理150万特征的计算。由此,马上消费人工智能系统由传统的机器学习跃迁到大规模特征计算和大规模模型计算体系,能更好地推动零售金融创新发展。
目前,“天镜”大模型已在营销获客、风险审批、客户服务等6个零售金融场景实现应用。实测数据表明,在智慧营销和客服场景,“天镜”大模型意图理解准确率达91%,已接近于人,相较于传统AI的68%有较大提升。
打造开放融合的新型数字生态
重庆日报:我听说,马上消费正在推进开放生态的构建,能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蒋宁:开放是活力之源,合作是成事之要。唯有开放,才能让自身的新质生产力被充分挖掘和使用,才能突破增长瓶颈,构建人才链、科技链、生态链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相较于一枝独秀的淘汰赛,马上消费更执著于打造一个开放融合的新型的数字生态。
从2020年起,我们就开始将自身科技战略从闭环走向开放,以技术辐射为半径,撬动更大规模的增长动能,带动行业开展更广泛的“米均效益”提升运动。
重庆日报:在这方面,马上消费具体是怎样做的?
蒋宁:3年来,我们聚焦开放平台战略,重点布局金融科技与零售科技两大领域,输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助力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推进数字化转型。
如,2020年,我带领技术团队开发出了人工智能创新服务平台——智马平台。该平台将人工智能模型作为服务进行产品化、标准化,创新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模式,让其在多场景中具有通用性,可帮助企业随时根据其业务环境需求快速创建算法、进行模型训练,快速搭建安全的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并且,模型训练效率至少能提升2倍、训练成本至少能降低50%。
智马平台上线后,我们率先将之用于对公司原有的声纹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升级,分别用时不到1个月,就将两者的识别准确率提高到了99.9%。
此外,近3年来,我们还利用智马平台,为银行、保险、证券、信托、零售等行业的诸多企业赋能,助其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如,2021年,重庆三峡银行依托智马平台,耗时不到20天就将人脸识别、OCR(文字识别)、多模态生物防伪、NLP(自然语言处理)算法等多种算法能力运用到智能客服、智能外呼和手机银行等多个业务场景中。由此,该行智能客服机器人代替了70%的人工座席,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且客服外呼量提升近4倍;手机银行能有效防御超清图像、视频、照片挖洞、3D面具等多种攻击手段,反欺诈能力明显提升。
重庆日报:2016年,您从上海来到重庆、来到马上消费,从此后,经常在重庆与北京等多个城市之间往返奔波。并且,您还每天工作到凌晨12点才下班,周末也不休息。展望未来,作为新重庆人,您打算如何进一步为公司和行业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赋能?
蒋宁:对于未来,我和团队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对标一流企业,继续夯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让马上消费的人工智能成为重庆的一张新名片。同时,希望通过我们开放的生态,吸引更多外地人工智能企业来渝发展,助力数字重庆建设。
此外,我还希望带领马上消费,继续办好“天马杯”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大赛,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基地,帮助重庆培养、吸引科技人才。